人妻无码中文字幕免费视频蜜桃-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亚洲性色-少妇激情av一区二区-欧美人善z0zo性伦交高清-久久综合色之久久综合
首(shou)頁
|
/
關于我們
|
/
主營產品
擋水堰
仿石面縫隙透水磚
仿石面路面磚
縫隙透水磚
荷蘭磚
混凝土擋土墻
混凝土樹穴
路基板塊
模塊檢查井
混凝土預制構件
水工護坡類
通體仿花崗巖路緣石
透水基層
植草磚
藝術墻體磚
通體仿石材路面磚
通體仿石材透水磚
|
/
案例展示(shi)
|
/
資訊動態
|
/
聯(lian)系(xi)我們
|
/
銷售熱線:
售后服(fu)務:
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
2024-07-24 10:07
前(qian)言
中華人民共和(he)國(guo)(guo)國(guo)(guo)家標準(zhun)
海綿城市建(jian)設評價標準(zhun)
Assessment standard for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effect
GB/T51345-2018
主編部門:中華(hua)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批準部門(men):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ang)建設部
施行(xing)日期:
2019年8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he)國住房和(he)城(cheng)鄉建設部公(gong)告(gao)
2018年(nian) 第343號
住房(fang)和(he)城鄉建設部關(guan)于發(fa)布(bu)國家標準(zhun)《海綿城市建設評價(jia)標準(zhun)》的公告(gao)
現(xian)批準《海綿城市建設評(ping)價標(biao)準》為國家標(biao)準,編號(hao)為GB/T51345-2018,自2019年8月1日(ri)起實施。
本標準(zhun)(zhun)在住房和(he)城鄉建(jian)設部門戶網(wang)站(www.mohurd.gov.cn)公(gong)開(kai),并由住房和(he)城鄉建(jian)設部標準(zhun)(zhun)定(ding)額(e)研究(jiu)所組織中國建(jian)筑工(gong)業出版(ban)社出版(ban)發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018年12月26日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研究編制工作的函》(建標標函[2016]12號)的要求,標準編制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編制了本標準。
本標準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和符號;3.基本規定;4.評價內容;5.評價方法。
本標準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負責管理,由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德勝門外大街36號德勝凱旋大廈A座,郵編:100044)。
本標準主(zhu)編單位: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股份有(you)限公(gong)司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
北京建(jian)筑大學
本標準(zhun)參編(bian)單位:中國(guo)城市規(gui)劃(hua)設計研究(jiu)院
住房和(he)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管理(li)辦(ban)公室
住(zhu)房和城鄉建(jian)設(she)部標(biao)準定額研(yan)究(jiu)所
深圳(zhen)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you)限公(gong)司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ji)研(yan)究(jiu)總院有(you)限(xian)公司
上海(hai)市(shi)政工程設計研究(jiu)總院(集團(tuan))有限公司
中國市(shi)政工(gong)程華北設(she)計研(yan)究(jiu)總院有限公(gong)司
中國城市建設研(yan)究院有(you)限公司
住房(fang)和(he)城(cheng)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ye)化發展中心
浙(zhe)江省建筑設(she)計(ji)研究院
本(ben)標(biao)準主要起草人(ren)員(yuan):王文亮 章林偉(wei) 李(li)俊奇 陳瑋 徐(xu)慧緯 李(li)成江 陳永(yong) 舒玉芬 溫禾(he) 白偉(wei)嵐 車伍(wu) 楊(yang)(yang)正 宮永(yong)偉(wei) 張偉(wei) 任心欣 馬洪(hong)濤 任希巖 王家卓 趙(zhao)(zhao)(zhao)鋰 趙(zhao)(zhao)(zhao)冬(dong)泉 俞露 高偉(wei) 胡應(ying)均 趙(zhao)(zhao)(zhao)曄 沈云峰 趙(zhao)(zhao)(zhao)楊(yang)(yang) 王建龍 王思(si)思(si) 毛坤(kun) 杜曉麗(li) 劉緒為 王國玉 盛(sheng)況 呂永(yong)鵬(peng) 陳嫣 孔祥娟 梁勇 程江
本標準(zhun)主(zhu)要審查人員:任南(nan)琪(qi) 侯(hou)立安 夏軍 鄭(zheng)克白(bai) 隋軍 劉翔 張曉昕 劉家(jia)宏 劉海龍 佟慶遠
條文說(shuo)明
《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GB/T 51345-2018,經住房(fang)和城鄉建設部2018年12月26日以第343號公(gong)告批準、發布(bu)。
本標準(zhun)(zhun)編制(zhi)過程中,標準(zhun)(zhun)編制(zhi)組經(jing)(jing)廣泛調查研(yan)究,認真(zhen)總結實踐經(jing)(jing)驗,參考有(you)關國(guo)際標準(zhun)(zhun)和國(guo)外先(xian)進標準(zhun)(zhun),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shang),充分結合我國(guo)海綿城市建(jian)設(she)現狀和“水(shui)污染(ran)控(kong)制(zhi)與治理”科技重大專(zhuan)項等研(yan)究成果,確定(ding)了海綿城市建(jian)設(she)的評價(jia)體(ti)系。
為(wei)便于廣大(da)規(gui)劃、設計(ji)、施工、科研、學(xue)校等單位有關人員在使用本(ben)標準(zhun)時能(neng)夠正(zheng)確理(li)解和(he)執行條文規(gui)定,《海綿城(cheng)市建設評(ping)價(jia)標準(zhun)》編(bian)制(zhi)組按章(zhang)、節、條順序(xu)編(bian)制(zhi)了本(ben)標準(zhun)的(de)(de)條文說明(ming),對條文規(gui)定的(de)(de)目(mu)的(de)(de)、依據以及執行中需(xu)注意(yi)的(de)(de)有關事(shi)項進行了說明(ming)。但是(shi),本(ben)條文說明(ming)不具(ju)備(bei)與標準(zhun)正(zheng)文同等的(de)(de)法律效(xiao)力,僅供使用者作為(wei)理(li)解和(he)把握標準(zhun)規(gui)定的(de)(de)參考。
1 總則
1.0.1 海綿城市(shi)是在(zai)城市(shi)落實(shi)生(sheng)態(tai)文明(ming)建設(she)(she)理念、綠(lv)色發(fa)展要(yao)求(qiu)的(de)重要(yao)舉措,有利(li)于(yu)推進城市(shi)基礎建設(she)(she)的(de)系統性,有利(li)于(yu)將城市(shi)建成人(ren)與自然和諧共生(sheng)的(de)生(sheng)命共同體。為推進海綿城市(shi)建設(she)(she)、改善(shan)城市(shi)生(sheng)態(tai)環境(jing)質(zhi)量(liang)、提升城市(shi)防災(zai)減(jian)災(zai)能力、擴大優質(zhi)生(sheng)態(tai)產品供給、增強群眾獲得感(gan)和幸福感(gan)、規范(fan)海綿城市(shi)建設(she)(she)效果(guo)的(de)評價,制定本標準。
1.0.2 本標準適用于海綿(mian)城(cheng)市建設效果的評價。
1.0.3 海綿城(cheng)市建設(she)評價應遵循海綿城(cheng)市建設(she)的宗旨,保護(hu)山水(shui)林田湖草等(deng)自然(ran)生態(tai)(tai)格(ge)局,維系(xi)生態(tai)(tai)本底(di)的滲透、滯蓄(xu)、蒸發(fa)(騰)、徑(jing)流等(deng)水(shui)文特(te)征,保護(hu)和(he)恢復(fu)降雨徑(jing)流的自然(ran)積存、自然(ran)滲透、自然(ran)凈化。
1.0.4 海綿城市建設(she)評(ping)價應遵(zun)循(xun)海綿城市建設(she)的技術路(lu)線(xian)與方法,目標與問題(ti)導向相結合(he),按(an)照(zhao)“源頭減排(pai)、過程控制(zhi)、系(xi)統治理(li)”理(li)念系(xi)統謀劃,因地制(zhi)宜,灰色設(she)施和綠色設(she)施相結合(he),采(cai)用(yong)“滲、滯、蓄、凈、用(yong)、排(pai)”等方法綜合(he)施策。
1.0.5 海綿(mian)城市建設的(de)評(ping)價(jia)除(chu)應(ying)符合(he)本(ben)標準的(de)規(gui)定外,尚(shang)應(ying)符合(he)國家現(xian)行有(you)關標準的(de)規(gui)定。
條文(wen)說明
1.0.1 海綿(mian)(mian)城(cheng)(cheng)(cheng)(cheng)市(shi)(shi)建(jian)(jian)設是新時代(dai)城(cheng)(cheng)(cheng)(cheng)市(shi)(shi)轉型(xing)發(fa)展(zhan)的(de)(de)(de)需要(yao),能夠推進生態文明建(jian)(jian)設、綠色發(fa)展(zhan),推進供給側結(jie)構性(xing)改革,推動城(cheng)(cheng)(cheng)(cheng)市(shi)(shi)發(fa)展(zhan)方式轉型(xing),提升城(cheng)(cheng)(cheng)(cheng)市(shi)(shi)基礎建(jian)(jian)設的(de)(de)(de)系統性(xing)。推進海綿(mian)(mian)城(cheng)(cheng)(cheng)(cheng)市(shi)(shi)建(jian)(jian)設,借鑒國(guo)際先進經驗(yan),建(jian)(jian)立一套適合我國(guo)國(guo)情(qing)的(de)(de)(de)海綿(mian)(mian)城(cheng)(cheng)(cheng)(cheng)市(shi)(shi)建(jian)(jian)設評價體系,制定(ding)并實施統一、規范的(de)(de)(de)評價標(biao)準,對積極(ji)引導(dao)海綿(mian)(mian)城(cheng)(cheng)(cheng)(cheng)市(shi)(shi)建(jian)(jian)設具(ju)有十分重要(yao)的(de)(de)(de)意義。
1.0.2 規定了本標準的適用(yong)范圍。
1.0.3 傳統城(cheng)(cheng)市(shi)(shi)(shi)開發建設(she)模式,由于不透水(shui)(shui)(shui)(shui)下(xia)墊面的過(guo)度增(zeng)長和依(yi)賴管(guan)網(wang)進行排水(shui)(shui)(shui)(shui)的單一(yi)做法(fa),破(po)壞了水(shui)(shui)(shui)(shui)的自然循環(huan)(huan)路徑(jing),使水(shui)(shui)(shui)(shui)文(wen)特(te)征(zheng)(zheng)發生變化(hua),對城(cheng)(cheng)市(shi)(shi)(shi)水(shui)(shui)(shui)(shui)生態、水(shui)(shui)(shui)(shui)環(huan)(huan)境、水(shui)(shui)(shui)(shui)資(zi)源等造(zao)成巨大影響,放(fang)大了災(zai)害風險。通過(guo)海綿城(cheng)(cheng)市(shi)(shi)(shi)建設(she),在維系(xi)山水(shui)(shui)(shui)(shui)林(lin)田湖草(cao)生態格局的基礎上,強化(hua)降雨徑(jing)流管(guan)控,最大限(xian)度維持城(cheng)(cheng)市(shi)(shi)(shi)開發前后水(shui)(shui)(shui)(shui)文(wen)特(te)征(zheng)(zheng)不變,修復水(shui)(shui)(shui)(shui)生態、保護(hu)水(shui)(shui)(shui)(shui)環(huan)(huan)境、涵養水(shui)(shui)(shui)(shui)資(zi)源、提(ti)高城(cheng)(cheng)市(shi)(shi)(shi)防災(zai)減災(zai)能力。
1.0.4 傳統做法過度依靠管網進行排水,使城市下墊面對降雨徑流的滲透、滯蓄和凈化功能喪失,自然的“海綿體”功能消失。
海綿城市建設改變了傳統的技術路線和方法,技術路線由傳統的“末端治理”轉為“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管控方法由傳統的“快排”轉為“滲、滯、蓄、凈、用、排”,充分恢復下墊面的“海綿體”功能,發揮綠色設施與灰色設施的綜合效益,既能緩解生態、環境、資源的壓力,又能降低工程造價和運維成本。
2 術語和符(fu)號
2.1 術(shu)語
2.1.1 海(hai)綿(mian)城(cheng)市 sponge city
通過城(cheng)市(shi)規劃(hua)、建設(she)的(de)管控,從“源頭減排(pai)、過程(cheng)控制、系統治(zhi)理”著手,綜合采用“滲(shen)、滯、蓄(xu)、凈、用、排(pai)”等(deng)技(ji)術(shu)措施,統籌協調水(shui)量(liang)與水(shui)質(zhi)、生(sheng)(sheng)態與安全、分布與集中、綠色(se)與灰色(se)、景(jing)觀與功能、岸(an)上(shang)與岸(an)下、地(di)上(shang)與地(di)下等(deng)關系,有效(xiao)控制城(cheng)市(shi)降雨徑流(liu),最(zui)大限度地(di)減少城(cheng)市(shi)開發建設(she)行為對原有自然(ran)(ran)水(shui)文特征和水(shui)生(sheng)(sheng)態環境(jing)造成(cheng)的(de)破壞,使城(cheng)市(shi)能夠像“海綿(mian)”一樣,在適(shi)應環境(jing)變化(hua)、抵御(yu)自然(ran)(ran)災(zai)害(hai)等(deng)方面具有良(liang)好的(de)“彈性”,實(shi)現(xian)自然(ran)(ran)積存、自然(ran)(ran)滲(shen)透(tou)、自然(ran)(ran)凈化(hua)的(de)城(cheng)市(shi)發展方式,有利于達到修復城(cheng)市(shi)水(shui)生(sheng)(sheng)態、涵養城(cheng)市(shi)水(shui)資源、改善城(cheng)市(shi)水(shui)環境(jing)、保障(zhang)城(cheng)市(shi)水(shui)安全、復興(xing)城(cheng)市(shi)水(shui)文化(hua)的(de)多重(zhong)目標。
2.1.2 年(nian)徑流(liu)總量控(kong)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通過自然與人工強化(hua)的(de)滲(shen)透、滯蓄、凈化(hua)等方式控(kong)制城市建設(she)下墊(dian)面的(de)降(jiang)雨徑流(liu),得到(dao)控(kong)制的(de)年(nian)均降(jiang)雨量(liang)(liang)與年(nian)均降(jiang)雨總量(liang)(liang)的(de)比值。
2.1.3 海綿效應 sponge effect
海綿(mian)城市建設實現的自然水文特(te)征維系和修(xiu)復效果。
2.1.4 排(pai)水(shui)分(fen)區 catchment
以地形地貌(mao)或(huo)排水(shui)(shui)管(guan)渠界定的地面徑(jing)流(liu)雨(yu)水(shui)(shui)的集水(shui)(shui)或(huo)匯水(shui)(shui)范(fan)圍。
2.1.5 溢流(liu)排水口 overflow outlet
超(chao)過(guo)設施的(de)體積控制能(neng)力,使降雨徑流通過(guo)滲、滯(zhi)、蓄等耦合(he)效應(ying)達到(dao)飽和后(hou)溢(yi)流排放的(de)附屬構筑物(wu)。
2.1.6 綠(lv)色設施 green infrastructure
采用自(zi)然(ran)或人工模擬自(zi)然(ran)生(sheng)態(tai)系(xi)統(tong)控制城市降雨徑流的設(she)施。
2.1.7 灰色設施(shi) gray infrastructure
傳統(tong)的(de)較(jiao)高能耗的(de)工程(cheng)化排水設施。
2.1.8 硬化地面率(lv) impervious surface ratio
除屋(wu)面外,不具(ju)有透水性(xing)能的(de)地(di)面面積與地(di)面總面積的(de)比(bi)值。
2.1.9 城(cheng)市水體 urban water body
城市規(gui)劃區內的河(he)流、湖泊、濕地、坑(keng)塘等自然或人工(gong)水(shui)體。
條文說明
2.1.1 海綿城(cheng)(cheng)市(shi)是解決(jue)城(cheng)(cheng)市(shi)涉水(shui)問題的系統治理(li)的理(li)念,核心內容是現(xian)(xian)代城(cheng)(cheng)市(shi)雨(yu)洪管理(li),旨在通(tong)過(guo)對規劃、設(she)計、建設(she)、運營的全過(guo)程管理(li),對城(cheng)(cheng)市(shi)降雨(yu)徑流(liu)進行有效管控(kong)(kong),通(tong)過(guo)“滲、滯、蓄、凈(jing)、用、排(pai)”等多(duo)種措施實現(xian)(xian)體積控(kong)(kong)制(zhi)、流(liu)量控(kong)(kong)制(zhi)、污染物控(kong)(kong)制(zhi)等多(duo)重(zhong)目(mu)標,從而緩解城(cheng)(cheng)市(shi)內澇、控(kong)(kong)制(zhi)徑流(liu)污染、改善水(shui)環(huan)境和(he)水(shui)生態,為(wei)實現(xian)(xian)山水(shui)林(lin)田湖草(cao)系統治理(li)、綠色發展(zhan),建設(she)美麗中國提供重(zhong)要支撐。
2.1.2 自然下墊面通過滲透、滯蓄、凈化等功能對降雨徑流起到控制作用,即自然下墊面作為重要的海綿體,具有海綿效應,像海綿一樣具有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釋水的功能。通過模擬自然建造的人工下墊面和設施也可實現該功能,是重要的人工海綿體。
地球系統中的水文循環主要包含降水、蒸散發、徑流等過程,在城市區域空間尺度,水文循環過程主要反映在降水與徑流。傳統城市開發建設模式,由于下墊面的過度硬化,導致降雨徑流特征發生變化,破壞了水的循環路徑,對城市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等造成巨大影響,也放大了災害風險。城市開發建設對水文循環過程的影響主要在于徑流,海綿城市建設的目的就是要在城市建設區域空間內保護和恢復自然的水文特征,其實質是恢復自然降雨徑流狀態,其核心在于控制徑流。
在自然狀態下,大到暴雨時(小概率降雨事件)易形成地面徑流;而在中小降雨時(大概率降雨事件)較少形成大量的地面徑流,主要是通過自然下墊面入滲、滯蓄等作用對降雨徑流進行控制。因此,首先應控制大概率的中小降雨事件。中小降雨事件發生的概率高,累計降雨量占年降雨總量的比例大,帶來大概率的降雨徑流峰值流量沖擊負荷和全年主要的污染負荷。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是控制的年均降雨量與年均降雨總量的比值,反映了自然與人工海綿體在未達到飽和狀態下控制降雨徑流的程度,能體現對大量中小降雨事件的控制水平,對維系生態本底的水文特征,實現海綿城市建設的綜合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依據多年降雨資料,可導出降雨徑流總量控制率與降雨量的對應關系,依此可確定設計降雨量,作為降雨徑流控制設施規模設計的關鍵參數。
根據(ju)(ju)多(duo)年(不(bu)少于(yu)30年)24h降(jiang)(jiang)水(shui)資料,扣(kou)除小于(yu)等于(yu)2mm的(de)降(jiang)(jiang)雨(yu)量(liang)數(shu)據(ju)(ju)和全(quan)部降(jiang)(jiang)雪數(shu)據(ju)(ju),以24h降(jiang)(jiang)雨(yu)量(liang)作為(wei)1次降(jiang)(jiang)雨(yu)事件(jian),繪(hui)制各地的(de)場降(jiang)(jiang)雨(yu)事件(jian)與(yu)降(jiang)(jiang)雨(yu)量(liang)關(guan)系曲(qu)線(參(can)照圖1),橫坐標為(wei)多(duo)年(不(bu)少于(yu)30年)降(jiang)(jiang)雨(yu)事件(jian)(按24h降(jiang)(jiang)雨(yu)量(liang)由(you)小到大排(pai)序)的(de)累計數(shu),縱(zong)坐標為(wei)相應降(jiang)(jiang)雨(yu)事件(jian)的(de)降(jiang)(jiang)雨(yu)量(liang)。
圖
1 降雨(yu)事件(jian)與降雨(yu)量關系曲線示意
根據該曲線可求(qiu)得(de)年徑流總量控制率α所對應的設計(ji)降雨量H,其中
α=(C
1
+C
2
)
/(C
1
+C
2
+C
3
)
根據(ju)圖1曲線,可導出(chu)系列年徑流總量控制率α與設計(ji)降(jiang)雨(yu)量H的關系曲線(參照圖2)
圖
2 年徑流總量控制率α與設計降雨量H的關(guan)系曲線示(shi)意
根據年徑流總量(liang)控(kong)制(zhi)率所對應(ying)的設計降雨量(liang),以及項(xiang)目(mu)控(kong)制(zhi)區面積,計算得到需控(kong)制(zhi)的徑流體積,以此(ci)作為徑流控(kong)制(zhi)設施(shi)的設計規模。
2.1.3 在城市建設過程(cheng)中,充分發揮(hui)海(hai)綿體所具有的降雨(yu)徑(jing)流(liu)體積、水質、峰值、頻(pin)率(歷時)的控(kong)制作用,最(zui)大限度地保護(hu)和(he)修復自然下墊面本(ben)底的水文特征,從而(er)實現(xian)積水與內澇(lao)防治、污(wu)染控(kong)制等目(mu)標。
2.1.4 基于地形地貌或排水管渠布局,通過地面或管渠匯流路徑確定的排水管渠、調蓄設施、城市水體等的集水或匯水范圍即為排水分區,在排水分區基礎上可進一步劃分子排水分區(sub-catchment)。
主要以地形地貌或分水嶺確定的地面徑流雨水的集水或匯水區域也稱匯水分區或流域(watershed,basin)。
2.1.5 傳統做法依賴管道進行排水,跨越了海綿體,失去了應有的海綿效應,因此,應通過海綿體將降雨徑流進行滲、滯、蓄、凈過程,使海綿體達到飽和后自然溢流排放。
本標準(zhun)所指溢流排水(shui)口(kou)是指將(jiang)(jiang)超過(guo)海綿體(ti)控制能力的(de)(de)雨水(shui)排放(fang)至下游管網或水(shui)體(ti)的(de)(de)構筑物,與(yu)排放(fang)口(kou)加以區分,按照《給水(shui)排水(shui)工程基(ji)本術語標準(zhun)》GB/T 50125的(de)(de)規(gui)定,排放(fang)口(kou)指將(jiang)(jiang)雨水(shui)或處(chu)理后的(de)(de)污(wu)水(shui)排放(fang)至水(shui)體(ti)的(de)(de)構筑物 。
2.1.6 本標準定義的綠(lv)色設(she)(she)施(shi)(shi)特(te)指綠(lv)色雨水基礎設(she)(she)施(shi)(shi)(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包括(kuo)下沉式綠(lv)地(di)、生(sheng)物滯留設(she)(she)施(shi)(shi)、雨水塘(tang)等。
2.1.7 灰色(se)設(she)(she)施(shi)包括鋼筋混(hun)凝(ning)土排(pai)水管渠、泵(beng)站等生產或(huo)運行耗能較高的排(pai)水工程設(she)(she)施(shi)。
2.1.9 本標準定義的(de)(de)城(cheng)(cheng)市(shi)水(shui)體(ti)包(bao)括(kuo)但不(bu)限于城(cheng)(cheng)市(shi)開(kai)發邊界內城(cheng)(cheng)市(shi)排(pai)水(shui)系統的(de)(de)各類受納水(shui)體(ti),但不(bu)包(bao)括(kuo)建筑小(xiao)區內的(de)(de)水(shui)體(ti)。
2.2 符(fu)號
2.2.1 設施徑流(liu)體積(ji)控制規(gui)模與年徑流(liu)總量(liang)控制率(lv)計算
A—有效滲透面積(ji);
J—水力坡度;
K—土壤或人工介質的飽和滲透系數;
T
d
—設計排空時間;
t
p
一降(jiang)雨過(guo)程中的排(pai)放歷(li)時;
t
s
一降雨(yu)過程中的入滲歷時;
V
ed
一(yi)延時調(diao)節設(she)施的徑(jing)流體(ti)積(ji)控制規(gui)模;
V
in
一滲透、滲濾及滯蓄設施的徑流(liu)體積(ji)控制規模;
V
s
一設(she)施(shi)有(you)效(xiao)滯蓄容積;
W
ed
一延時調節設施降(jiang)雨過程中(zhong)的排(pai)放量;
W
in
—滲透與滲濾設施降雨過程中的入滲量;
α—年徑流總量控制率;
φ—徑流系數。
2.2.2 地下水埋深變化趨勢計算
Δ
h1
一海綿城(cheng)市建(jian)設前建(jian)成(cheng)區地下水
(潛水)水位的年平均降幅(fu);
Δ
h2
一(yi)海(hai)綿城市建設后建成區地下(xia)水
(潛水(shui) ) 水(shui) 位的年平均降幅。
2.2.3 城市熱島效(xiao)應緩解
Δ
T1
—海綿(mian)城市建設前建成區(qu)與郊區(qu)日(ri)平均氣溫的差(cha)值;
Δ
T2
—海綿(mian)城市建成后建成區與郊區日平均氣溫的(de)差(cha)值 。
3 基本規(gui)定(ding)
3.0.1 海(hai)綿城市建(jian)設的評(ping)價應以城市建(jian)成區(qu)(qu)為評(ping)價對(dui)象,對(dui)建(jian)成區(qu)(qu)范圍(wei)內的源頭減排(pai)項(xiang)目(mu)、排(pai)水分(fen)區(qu)(qu)及建(jian)成區(qu)(qu)整體(ti)的海(hai)綿效應進行評(ping)價。
3.0.2 海綿城市建設評價的結果應(ying)為(wei)按排水分區為(wei)單元進行(xing)統計,達到本標準要求的城市建成區面積占城市建成區總面積的比例。
3.0.3 海綿城市建(jian)設的評(ping)價內(nei)(nei)容(rong)由考核(he)內(nei)(nei)容(rong)和(he)考查內(nei)(nei)容(rong)組成,達到本(ben)標準(zhun)要求的城市建(jian)成區(qu)應滿足(zu)所有考核(he)內(nei)(nei)容(rong)的要求,考查內(nei)(nei)容(rong)應進(jin)行評(ping)價但(dan)結論不影響評(ping)價結果的判定(ding)。
3.0.4 海綿(mian)城(cheng)市(shi)建設評價應對典型項目、管網、城(cheng)市(shi)水體等(deng)進行監測,以(yi)不少于1年的連續(xu)監測數(shu)據為(wei)基礎,結合(he)現(xian)場檢查(cha)、資(zi)料查(cha)閱和模型模擬(ni)進行綜(zong)合(he)評價。
3.0.5 對源頭(tou)減排(pai)項(xiang)(xiang)目(mu)(mu)實施有效性的評(ping)價(jia),應(ying)根據建設目(mu)(mu)標、技術措施等,選擇有代(dai)表性的典型項(xiang)(xiang)目(mu)(mu)進(jin)行監測(ce)(ce)評(ping)價(jia)。每類典型項(xiang)(xiang)目(mu)(mu)應(ying)選擇1個(ge)~2個(ge)監測(ce)(ce)項(xiang)(xiang)目(mu)(mu),對接入(ru)市政管網、水(shui)(shui)體的溢流(liu)排(pai)水(shui)(shui)口(kou)或檢(jian)查(cha)井(jing)處的排(pai)放水(shui)(shui)量、水(shui)(shui)質進(jin)行監測(ce)(ce)。
條文說明
3.0.1 規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效果的評價對象和總體評價內容。城市建成區指城市行政區內實際已成片開發建設、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設施基本具備的地區。
海綿城市建設優先選擇城市積水內澇、水體污染等問題突出的區域,根據積水點、雨水排放口和合流制溢流排放口上溯,科學劃定排水分區并制定海綿城市建設方案,落實對應工程項目,推進區域或流域整體治理,實現建成區整體“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故分別對建成區范圍內的源頭減排項目、排水分區及建成區整體的海綿效應進行評價。
3.0.2 規定了(le)海綿城市建(jian)設效果的評價結(jie)果。城市建(jian)成區面積以《中(zhong)國城市統計年鑒(jian)》評價年的數(shu)據為準。
3.0.3 規(gui)定(ding)(ding)了(le)海綿(mian)城(cheng)(cheng)市(shi)(shi)(shi)建(jian)設評價(jia)(jia)結(jie)(jie)(jie)果的評判標準。考核內(nei)容(rong)(rong)和(he)考查(cha)內(nei)容(rong)(rong)詳見本(ben)標準第4.0.2條的規(gui)定(ding)(ding)。海綿(mian)城(cheng)(cheng)市(shi)(shi)(shi)建(jian)設對于緩(huan)解地(di)下水位下降與城(cheng)(cheng)市(shi)(shi)(shi)熱(re)島效(xiao)應具有重(zhong)要作用,但同時由于城(cheng)(cheng)市(shi)(shi)(shi)地(di)下水位與熱(re)島效(xiao)應受到(dao)多重(zhong)因素的影響,存在一(yi)定(ding)(ding)的不確定(ding)(ding)性,短期(qi)監測難以(yi)較準確判定(ding)(ding)其(qi)變化趨(qu)勢,也難以(yi)將其(qi)和(he)海綿(mian)城(cheng)(cheng)市(shi)(shi)(shi)建(jian)設和(he)其(qi)他相關(guan)因素建(jian)立(li)定(ding)(ding)量或定(ding)(ding)性的對應關(guan)系,故(gu)雖(sui)對地(di)下水埋深(shen)變化趨(qu)勢和(he)城(cheng)(cheng)市(shi)(shi)(shi)熱(re)島效(xiao)應進(jin)行評價(jia)(jia),但評價(jia)(jia)結(jie)(jie)(jie)論不影響評價(jia)(jia)結(jie)(jie)(jie)果的判定(ding)(ding)。
3.0.4 規定了海綿城市建設評價的總體方法和條件。水文特征具有豐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三個典型特征年份,但水文變化是以年為一個周期,故本標準要求進行至少1年的連續監測,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適當延長監測時限。
城市雨水工程基于統計學意義上的城市水文進行設計,實際降雨徑流水量、水質的隨機性與不確定性均很大,采用大量實際暴雨監測來評估工程設施的設計工況或標準是不現實的,故采用監測與模型模擬、設計施工資料查閱和現場檢查相結合的方法對海綿城市建設效果進行綜合評價。
3.0.5 規定了源頭減排項目實施有效性評價中典型項目的選擇和監測要求。為了節約評價成本和時間,提高評估效率,選擇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項目進行監測評價,借此可以總結當地海綿城市建設的典型做法,亦為城市整體水環境和內澇等水文水力評估模型的參數率定與驗證提供數據支撐。實踐中,可進一步在監測項目內選擇對應匯水范圍明確、便于安裝監測設備的典型設施進行監測,為模型參數輸入等提供數據支撐。
典型項目的類型主要包括建筑小區、道路、停車場、廣場、公園與防護綠地。其中,所選建筑小區類監測項目指居住、商業和工業用地等用地類型的監測項目。
典型項目與監測項目主要參照以下原則進行選擇:①位于同一個排水分區內;②對解決排水分區內的積水、徑流污染、合流制溢流污染等問題具有較顯著效果;③項目采用的技術措施和規模具有代表性;④管網資料齊全,對管渠缺陷進行檢測并完成修復工作。
4 評價內容
4.0.1 海綿城(cheng)市(shi)建設(she)效果(guo)應從項目建設(she)與(yu)實施的有效性、能否(fou)實現海綿效應等方面進行(xing)評價(jia)(jia),評價(jia)(jia)內容與(yu)要求應符合(he)表4.0.1的規定(ding)。
表4.0.1 海綿城市建(jian)設評價內容與要求
圖(tu)
4.0.1 我國(guo)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分(fen)區圖
4.0.2 海綿(mian)城(cheng)市建設評價(jia)內(nei)(nei)容(rong)與(yu)要求中的(de)年(nian)徑(jing)流總(zong)量(liang)控(kong)制(zhi)(zhi)率(lv)及徑(jing)流體(ti)積控(kong)制(zhi)(zhi)、源頭減排項目(mu)實(shi)施有效性、路面積水控(kong)制(zhi)(zhi)與(yu)內(nei)(nei)澇防治、城(cheng)市水體(ti)環境質量(liang)、自然生態(tai)格局管控(kong)與(yu)水體(ti)生態(tai)性岸線保護應(ying)為(wei)考(kao)核內(nei)(nei)容(rong),地下水埋深(shen)變化(hua)趨勢(shi)、城(cheng)市熱島效應(ying)緩解應(ying)為(wei)考(kao)查內(nei)(nei)容(rong)。
條文說明
4.0.1 規定了海綿城市建設的具體評價內容與評價要求。通過恢復自然水文特征,來實現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自然水文特征的評價主要從徑流體積、峰值流量、頻率、水質等四方面來進行,也是海綿城市建設評價的主要內容。
1 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及徑流體積控制
城市新建區指以新建項目為主的城市建設區域,新建區易在城市規劃、設計階段落實體積控制要求,故新建區以維系生態本底條件下的水文特征為原則確定徑流體積控制目標,不得低于“我國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分區圖(本標準圖4.0.1)”所在區域規定的下限值;城市改建區指以改擴建項目為主的城市建設區域,體積控制要求的落實程度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因項目而異,故改建區整體以解決城市積水和內澇、徑流污染和合流制溢流污染等問題為出發點,根據改擴建條件,經技術經濟比較確定徑流體積控制規模,有條件的改建區,在以問題為導向的基礎上,可參照新建區標準確定徑流體積控制目標,最大限度地維系生態本底條件下的水文特征。
年徑(jing)(jing)流總量(liang)控制率可根(gen)據所(suo)在區域(yu)自然狀態(tai)下的(de)降雨徑(jing)(jing)流系數確定(ding),按(an)本標準公式(5.1.3)計算(suan)。若(ruo)當地水文資料不全,可根(gen)據本標準圖(tu)4.0.1確定(ding)當地的(de)年徑(jing)(jing)流總量(liang)控制率。
干旱少雨(yu)地(di)區,自然滲透能力強,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盡可能取上限(xian)(xian)值;在(zai)多雨(yu)地(di)區,地(di)下水(shui)位高(gao)、滲透能力差,可取下限(xian)(xian)值。
2 源頭減排項(xiang)目(mu)實施有效性
項目實(shi)施(shi)(shi)的(de)有效性是支撐城市建(jian)(jian)成區整體建(jian)(jian)設(she)成效的(de)基礎,故本標準對建(jian)(jian)筑小區、道路(lu)、停車場(chang)、廣場(chang)、公園與(yu)防護綠地建(jian)(jian)設(she)項目實(shi)施(shi)(shi)的(de)有效性進行評價(jia)
。
(1)建筑小區:建筑小區項目應充分結合地形地貌進行豎向設計,盡可能采用地面匯流方式組織降雨徑流,減少管網使用,或采取斷接排水管網等方式,實現“滲、滯、蓄、凈、用”的徑流控制過程,使降雨徑流在徑流體積、峰值流量、污染達到控制要求后溢流排入市政管網。
實踐中,部分新建項目或改擴建項目由于空間和豎向條件不足、建設難度和成本較高等原因,難以達到“我國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分區圖(本標準圖4.0.1)”所在區域規定下限值,需要根據項目條件,經技術經濟分析綜合確定項目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指標,針對此類情況,本標準提出達到相關規劃的管控要求時,也滿足本標準的評價要求,相關規劃主要包括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等。
國內外大量研究和實踐表明,中小降雨徑流產生的徑流污染負荷較大。徑流污染變化的隨機性和復雜性較大,因此,徑流污染一般通過徑流體積進行控制。
降雨徑流污染主要與大氣降塵、汽車尾氣、下墊面特征等有關,成分較為復雜,其中,懸浮物(SS)往往與其他污染物指標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故可用懸浮物(SS)作為徑流污染物控制指標。各城市可監測分析本地典型下墊面或用地類型條件下懸浮物(SS)與其他污染物指標的相關關系。
徑流年懸浮物(SS)總量削減率與下墊面降雨徑流的懸浮物(SS)濃度本底值、初期沖刷(初期雨水)現象是否顯著、設施懸浮物(SS)濃度去除能力等相關。我國降雨徑流的懸浮物(SS)濃度普遍較高,且源頭下墊面的初期沖刷現象往往較管網末端明顯,初期雨水中攜帶的懸浮物(SS)可被源頭減排設施有效處理,故源頭減排設施對降雨徑流的年懸浮物(SS)總量削減率一般較高。《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中采用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與設施懸浮物(SS)去除率的乘積粗略計算年懸浮物(SS)總量削減率,該方法未考慮初期沖刷等因素對懸浮物(SS)總量削減率的影響,計算結果較實際往往偏小。各地可通過監測獲取場降雨事件條件下城市各類用地或不同下墊面的懸浮物(SS)濃度與徑流流量隨降雨量的變化曲線,估算不同降雨量下懸浮物(SS)的場降雨平均濃度(EMC),進而根據徑流體積控制設施的懸浮物(SS)濃度去除率,估算一定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下的年懸浮物(SS)總量削減率。
美國多個州的年總懸浮物(TSS)總量削減率為80%~95%。綜合考慮我國徑流污染實際情況,在保證設施懸浮物(SS)去除能力的前提下,提出新建項目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于“我國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分區圖(本標準圖4.0.1)”所在區域規定的下限值時,項目的年懸浮物(SS)總量削減率不小于70%;改擴建項目根據項目實際條件,通過最大限度提高控制的不透水下墊面面積和相應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可使項目的年懸浮物(SS)總量削減率不小于40%。實踐中,難以通過徑流體積控制徑流污染時,也可采用除砂、土工織物截污等物理處理方式控制徑流污染;為保證項目整體的徑流污染控制水平,應最大限度對項目內的所有不透水下墊面尤其是道路、停車場等徑流污染相對嚴重的不透水下墊面采取徑流污染控制措施。
除氣候因素外,新建項目開發建設前水文特征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不透水下墊面面積、地形地貌、土壤特性等,上述資料缺乏或難以作為開發建設前水文特征分析的基準條件時,可按不透水下墊面面積占場地總面積的比值為5%作為開發建設前水文水力分析的基準值,地形地貌與土壤特性等也可根據相關資料或開發建設后條件做合理假定。
一般情況下,二類居住用地的綠地率為30%~35%,建筑密度(屋面面積比)為35%~40%,硬化地面面積占比為25%~35%,故除屋面外的不透水硬化地面與地面總面積的比值為42%~54%,鼓勵將部分不透水硬化地面建設為可滲透地面,故本標準提出新建項目硬化地面率不宜超過40%。
(2)道路、停車場及廣場:由于硬質鋪裝較多,是快速形成降雨徑流,導致排水集中、內澇和徑流污染的重要區域。因此應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措施控制徑流體積、峰值流量和徑流污染,減輕對城市生態和環境的影響。對于新建項目,應采用物理、生態處理等多種方式控制道路、停車場及廣場降雨徑流,對于改擴建項目,可參照新建項目要求控制降雨徑流。
(3)公園與防護綠地:新建、改擴建公園與防護綠地項目的規劃設計,在不損害或降低綠地的休憩、應急避難等主體功能的基礎上,通過接納周邊客水,協同解決區域積水和洪澇、徑流污染和合流制溢流污染等問題,發揮公園與防護綠地的徑流控制、蓄洪滯洪等功能。實踐中,公園與防護綠地的規模、豎向條件、主體功能等差異較大,難以全面要求其接納周邊客水,故提出應按照規劃設計要求接納周邊區域降雨徑流。
3 路面積水控制與內澇防治
通過源頭減(jian)排能夠達到削(xue)減(jian)降雨(yu)徑流(liu)峰(feng)值流(liu)量和錯峰(feng)的(de)效果,以緩(huan)解城市排水防(fang)澇壓(ya)力(li),同(tong)時利(li)用(yong)山(shan)水林田湖(hu)草格局管控、豎向(xiang)控制、超(chao)標降雨(yu)徑流(liu)控制系統構建的(de)協同(tong)作(zuo)用(yong)緩(huan)解內澇壓(ya)力(li)。
通過(guo)海綿城(cheng)市建設(she)、“灰綠結(jie)合”的(de)措施手段,城(cheng)市雨水排水及內澇(lao)防治工(gong)程系統達到現(xian)行國家標準《室外排水設(she)計規范(fan)》GB 50014與《城(cheng)鎮內澇(lao)防治技術規范(fan)》GB 51222的(de)規定,有(you)效應對(dui)城(cheng)市積水防澇(lao)問題。
4 城市水體環境質量
雨天徑流污染、分流制雨污混接污染及合流制溢流污染是城市水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措施控制降雨徑流,一方面可以緩解徑流污染、分流制雨污混接污染、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從源頭解決混接、合流管網雨污分流難的問題。
黑臭水體治理的技術路線: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長“制”久清,海綿城市建設在控制徑流污染與溢流污染、岸線生態修復與末端水質凈化、活水保質等方面都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灰綠結合”有利于降低工程造價和運維成本。
雨天分流制雨污混接排放口和合流制溢流排放口的年溢流體積控制率指多年通過混接改造、截流、調蓄、處理等措施削減或收集處理的雨天溢流雨污水體積與總溢流體積的比值。其中,調蓄設施包括生物滯留設施、雨水塘、調蓄池等;處理設施指末端污水處理廠和溢流處理站,處理工藝包括“一級處理+消毒”、“一級處理+過濾+消毒”、“沉淀+人工濕地”以及污水處理廠全過程處理等。
我國不同地區城市降雨特征、管網運行情況、受納水體水環境容量、溢流污染本底情況等差異較大,應經技術經濟分析后合理確定溢流污染控制標準。具體控制指標除年溢流體積控制率外,還可選擇年均溢流頻次和年污染物總量削減率作為控制指標。
我國雨天溢流污染控制工程經驗和數據積累尚不足,本標準是在結合美國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經驗做法的基礎上,針對我國國情,提出分流制雨污混接污染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指標和標準。控制指標及其標準根據水體接納的污染物類別和水環境質量要求,并考慮是否便于評估和管理等因素進行確定,美國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系統的控制標準主要為年均溢流頻次或年溢流體積控制率、年總懸浮物(TSS)或生化需氧量(BOD)總量或濃度削減率,糞大腸桿菌、pH值、懸浮物(SS)、生化需氧量(BOD)、溶解氧(DO)濃度排放限值等。美國多個州年均溢流頻次控制標準為1次~4次、年溢流體積控制率為80%~90%,美國費城市、波特蘭市的總懸浮物(TSS)排放濃度的月平均限值分別為25mg/L、30mg/L。我國南方某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年均溢流頻次控制標準為不超過15次、年溢流體積控制率約70%。
5 自然生態格局管控與水體生態性岸線保護
按照現行國家標準《城市水系規劃規范》GB 50513的規定,生態性岸線指為保護生態環境而保留的自然岸線或經過生態修復后具備自然特征的岸線。
水(shui)體生(sheng)(sheng)態修(xiu)復(fu)(fu)包括生(sheng)(sheng)態基流恢復(fu)(fu)、生(sheng)(sheng)物多樣(yang)性恢復(fu)(fu)及其生(sheng)(sheng)境營(ying)造等復(fu)(fu)雜的內容,生(sheng)(sheng)態性岸線(xian)作為城市排水(shui)系統(tong)末端重要(yao)(yao)的截污和水(shui)質(zhi)凈化空間,是水(shui)體生(sheng)(sheng)態修(xiu)復(fu)(fu)中的重要(yao)(yao)內容之一,故(gu)本標準提出對水(shui)體生(sheng)(sheng)態性岸線(xian)保護(hu)的評價要(yao)(yao)求。
6 地下(xia)水(shui)埋深(shen)變(bian)化趨勢城(cheng)市不透水(shui)鋪裝(zhuang)切斷了雨(yu)水(shui)入滲通道(dao),雨(yu)水(shui)下(xia)滲量減(jian)少,地下(xia)水(shui)補(bu)(bu)給減(jian)少,導致地下(xia)水(shui)位下(xia)降。海綿城(cheng)市建設(she)可使徑流雨(yu)水(shui)充分回(hui)補(bu)(bu)地下(xia)或經(jing)處(chu)理后回(hui)補(bu)(bu)河道(dao),維系河道(dao)基流。
7 城市熱島效應緩解海綿城市建設通過增加可滲透地面與自然植被等徑流控制措施,修復自然水文循環,對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有重要作用。
4.0.2 規定了海綿城市建設的考查內容與考核內容。海綿城市建設增加城市可滲透地面面積,增加地下水回補,可有效緩解部分城市存在的地下水位下降的問題。但地下水位的變化受到水文地質條件、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宜通過長期監測,對地下水(潛水)水位和水環境變化進行機理分析、綜合評價。
城(cheng)市(shi)熱(re)島效應(ying)形成的(de)主要因(yin)素(su)包括(kuo)城(cheng)市(shi)硬化下墊面的(de)增加(jia)與(yu)自(zi)然植被的(de)減(jian)少、機動車尾氣排放(fang)等人類(lei)活動產生的(de)熱(re)排放(fang)、區(qu)域氣候變化的(de)影響等。海綿城(cheng)市(shi)建設引導(dao)在城(cheng)市(shi)開發過程中更好的(de)保護自(zi)然植被,增加(jia)可滲透下墊面,可有效緩解(jie)城(cheng)市(shi)熱(re)島效應(ying),但仍受到(dao)其他因(yin)素(su)的(de)綜(zong)合影響。
5 評價(jia)方(fang)法
5.1 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及徑流體積控制
5.2 源頭減排項目實施有效性
5.3 路面積水控制與內澇防治
5.4 城市水體環境質量
5.5 自然生態格局管控與水體生態性岸線保護
5.6 地下水埋深變化趨勢
5.7 城市熱島效應緩解
5.1 年徑(jing)流總量控(kong)制率(lv)及徑(jing)流體積控(kong)制
5.1.1 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及徑流體積控制應采用設施徑流體積控制規模核算、監測、模型模擬與現場檢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
5.1.2 設施徑流體積控制規模核算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ying)(ying)依據年(nian)徑流(liu)總量控制(zhi)(zhi)率所對應(ying)(ying)的設(she)(she)計(ji)降雨量及匯水面積,采用“容積法”計(ji)算(suan)得到滲透、滯蓄、凈化設(she)(she)施所需控制(zhi)(zhi)的徑流(liu)體積,現場(chang)實(shi)際檢查(cha)各項設(she)(she)施的徑流(liu)體積控制(zhi)(zhi)規(gui)模應(ying)(ying)達到設(she)(she)計(ji)要求;
2 滲透(tou)、滲濾及(ji)滯蓄設施(shi)的(de)徑流(liu)體積控(kong)制(zhi)規模應(ying)按下列公(gong)式計算:
式中:
V
in
一滲(shen)透、滲(shen)濾及滯蓄(xu)設施的(de)徑(jing)流(liu)體(ti)積控制規模(
m
3
);
V
s
—設施有效滯蓄(xu)容(rong)積(m
3
);
W
in
—滲(shen)透與(yu)滲(shen)濾設施(shi)降雨過程中的入滲(shen)量(liang)(m
3
);
K—土壤(rang)或人工介(jie)質的(de)飽和(he)滲(shen)(shen)透(tou)系(xi)數(m/h);根據設(she)施(shi)滯蓄空(kong)間的(de)有效蓄水(shui)深度和(he)設(she)計排空(kong)時(shi)間計算確定,由土壤(rang)類型或人工介(jie)質構成(cheng)決定,不同類型土壤(rang)的(de)滲(shen)(shen)透(tou)系(xi)數可按現行國(guo)家(jia)標準《建筑與小區(qu)雨水(shui)控(kong)制(zhi)及利(li)用工程技術規(gui)范》GB 50400的(de)規(gui)定取值(zhi);
J—水力(li)坡度(du),一般取1;
A—有(you)效滲透面(mian)積(m
2
);
t
s
一降(jiang)雨過程(cheng)中的入滲歷時(
h),為當地多年(nian)平均場降雨歷時,資(zi)料缺乏時,可(ke)根據(ju)平均場降雨歷時特點取2h~12h。
3 延時調(diao)節(jie)設施的徑流(liu)體積控制規模按(an)下列公式計算:
式(shi)中:
V
ed
一延(yan)時(shi)調(diao)節設(she)施的徑流體積控制規模(
m
3
);
W
ed
一延(yan)時調節設施降雨(yu)過程中的排放量(
m
3
);
T
d
一設計排空時間(
h),根據設計懸浮物(SS)去除能力所需停留時間確定;
t
p
一降雨過程中的(de)排放歷(li)時(shi)(
h),為當地多年平均場降雨歷時,資料缺乏時,可根據平均場降雨歷時特點取2h~12h。
5.1.3 項目實際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評價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現場檢查各項設施實際的徑流體積控制規模,核算其所對應控制的降雨量,通過查閱“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與設計降雨量關系曲線圖”得到實際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
2 應將各設施、無設施控制的各下墊面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按包括設施自身面積在內的設施匯水面積、無設施控制的下墊面的占地面積加權平均,得到項目實際年徑流總量控制率;
3 對無設施控制的不透水下墊面,其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應為0;
4 對無設施控制的透水下墊面,應按設計降雨量為其初損后損值(即植物截留、注蓄量、降雨過程中入滲量之和)獲取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或按下式估算其年徑流總量控制率:
式中:
α—年徑流總量控(kong)制率(%);
φ—徑流系數。
5.1.4 監測項目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可按下列方法進行評價:
1 應現場檢查各設施通過“滲、滯、蓄、凈、用”達到徑流體積控制的設計要求后溢流排放的效果;
2 在監測項目接入市政管網的溢流排水口或檢查井處,應連續自動監測至少1年,獲得“時間流量”序列監測數據;
3 應篩選至少2場降雨量與項目設計降雨量下浮不超過10%,且與前一場降雨的降雨間隔大于設施設計排空時間的實際降雨,接入市政管網的溢流排水口或檢查井處無排泄流量,或排泄流量應為經設施滲濾、沉淀等凈化處理后的排泄流量,可判定項目達到設計要求。
5.1.5 排水分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評價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采用模型模擬法進行評價,模擬計算排水分區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
2 模(mo)型應具(ju)有(you)下墊面產匯流、管道(dao)匯流、源頭減排(pai)設施等模(mo)擬功能;
3 模型建模應具有源頭減排設施參數、管網拓撲與管渠缺陷、下墊面、地形,以及至少近10年的步長為1min或5min或1h的連續降雨監測數據;
4 模型參數的率定與驗證,應選擇至少1個典型的排水,在市政管網末端排放口及上游關鍵節點處設置流量計,與分區內的監測項目同步進行連續自動監測,獲取至少1年的市政管網排放口“時間流量”或泵站前池“時間水位”序列監測數據。各篩選至少2場最大1h降雨量接近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標準的降雨下的監測數據分別進行模型參數率定和驗證。模型參數率定與驗證的納什(Nash-Sutcliffe)效率系數不得小于0.5。
5.1.6 應將城市建成區擬評價區域各排水分區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按各排水分區的面積加權平均,得到城市建成區擬評價區域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
條文(wen)說(shuo)明
5.1.2 滲透與滲濾設施的有效滯蓄容積V指頂部蓄水層的滯蓄容積,延時調節設施的有效滯蓄容積V指承擔徑流污染控制功能的底部調節空間的容積,調蓄水體、水池等滯蓄設施的有效滯蓄容積為儲存容積,不包括僅承擔峰值流量控制功能的調節容積。
以沉淀作用為主去除懸浮物(SS)等污染物時,延時調節設施的設計排空時間根據保證懸浮物(SS)去除能力所需沉淀時間確定,資料缺乏時,可取40h,對于加油站、城市道路等重金屬污染較高的區域,設計排空時間可取72h;以滲濾作用為主去除懸浮物(SS)等污染物時,延時調節設施的設計排空時間參照生物滯留設施或砂濾池的設計排空時間確定。
滲(shen)透系數(shu)應(ying)取決定設施滲(shen)滯(zhi)能力的相應(ying)土壤層或(huo)人工介(jie)質層的滲(shen)透系數(shu)。
5.1.3 無設施控制的(de)透水(shui)下墊面包(bao)括透水(shui)鋪裝、普通綠地(di)等。“年徑流(liu)(liu)總量控制率與(yu)設計降(jiang)雨量關系曲線圖”可參照本標準第(di)2.1.2條(tiao)的(de)條(tiao)文說明(ming)進行繪(hui)制。徑流(liu)(liu)系數指年均外排總徑流(liu)(liu)量與(yu)年均降(jiang)雨總量的(de)比值(zhi),即年徑流(liu)(liu)系數,該(gai)數據缺(que)乏時,可按現行國家標準《建(jian)筑與(yu)小區雨水(shui)控制及(ji)利用工程技術(shu)規(gui)范》GB 50400對不同下墊面類型的(de)雨量徑流(liu)(liu)系數的(de)規(gui)定(ding)進行取值(zhi)。
5.1.4 監測項(xiang)目根據本標準(zhun)第3.0.5條確定。如遇特別(bie)枯水年(nian)、豐水年(nian)時,監測時限可適(shi)當延長(chang)1年(nian)。
5.1.5 監測(ce)項目根據本(ben)標(biao)準(zhun)第3.0.5條確定。管(guan)渠缺(que)(que)陷(xian)指(zhi)結構性(xing)缺(que)(que)陷(xian)和(he)功(gong)能(neng)性(xing)缺(que)(que)陷(xian),管(guan)渠缺(que)(que)陷(xian)檢查可按現(xian)行(xing)行(xing)業標(biao)準(zhun)《城(cheng)鎮(zhen)排(pai)水管(guan)渠與(yu)泵站(zhan)運行(xing)、維護及安全技術規程(cheng)》CJJ 68進行(xing)。
5.2 源頭減排項目實施有(you)效性
5.2.1 建筑小區項目實施有效性評價應符合下列要求:
1 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及徑流體積控制應按本標準第5.1節的規定進行評價。
2 徑流污染控制應采用設計施工資料查閱與現場檢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查看設施的設計構造、徑流控制體積、排空時間、運行工況、植物配置等能否保證設施懸浮物(SS)去除能力達到設計要求。設施設計排空時間不得超過植物的耐淹時間。對于除砂、去油污等專用設施,其水質處理能力等應達到設計要求。新建項目的全部不透水下墊面宜有徑流污染控制設施,改擴建項目有徑流污染控制設施的不透水下墊面面積與不透水下墊面總面積的比值不宜小于60%。
3 徑流峰值控制應采(cai)用(yong)設計(ji)施工、模型模擬評估資料查閱(yue)與現場檢查相結合的(de)方(fang)法進行評價。
4 硬化地面率應采用設計施工資料查閱與現場檢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
5.2.2 道路、停車場及廣場項目實施有效性評價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年徑流總量控制率(lv)及對應的徑流體積控制應按本標準第(di)5.1節的規定(ding)進行評價;
2 徑(jing)流污染、徑(jing)流峰值控(kong)制應按(an)本標準第(di)5.2.1條的規定進行評價;
3 道路(lu)排水行泄功能應采用設計施工資料查(cha)閱與現場檢查(cha)相(xiang)結(jie)合的方(fang)法進行評價(jia)。
5.2.3 公園與防(fang)護(hu)綠地(di)項目實施有效(xiao)性評價應符合下列規定(ding):
1 年徑流(liu)總量(liang)控制率(lv)及對(dui)應的(de)(de)徑流(liu)體積控制應按本(ben)標準(zhun)第5.1節(jie)的(de)(de)規定進行評價;
2 公(gong)園與防護綠地(di)控制周邊(bian)區域降(jiang)雨徑流應(ying)采用設計施(shi)(shi)工資料查閱與現場(chang)檢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xing)評價(jia),設施(shi)(shi)匯(hui)水(shui)面積、設施(shi)(shi)規(gui)模應(ying)達到(dao)設計要(yao)求。
條(tiao)文說明
5.2.1 降雨徑流污染隨場降雨事件變化的隨機性和復雜性較大,徑流污染主要通過徑流體積進行控制。采用大量監測的方法進行徑流污染控制效果評估,技術要求和評價成本較高,故在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及徑流體積控制評價達標的基礎上,項目的徑流污染控制采用評估設施徑流污染控制能力和核查采取控制設施的不透水下墊面面積比例的方式進行評價,影響設施徑流污染控制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設計構造、徑流控制體積、排空時間、運行工況及植物配置。
排空時間是影響設施污染物去除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雨水滲滯設施的設計排空時間通過權衡懸浮物(SS)去除效果、徑流體積控制效果、植物耐淹性能,并考慮蚊蠅滋生問題進行確定。實踐中,生物滯留設施的設計排空時間一般取12h,考慮設施運行過程中表層堵塞問題,表層種植土的飽和滲透系數需進行適當保守設計,保證設施運行初期實際排空時間不大于6h,并據此確定土壤類型或人工介質構成;砂濾池的設計排空時間一般取24h;延時調節設施的設計排空時間可取40h、72h,或根據生物滯留設施、砂濾池的設計排空時間確定。當實際排空時間大于設計排空時間時,需進行相應維護。
源頭不透水下墊面的初期沖刷現象一般較為明顯,即控制初期降雨徑流可達到較高的徑流污染控制效率,國內外的研究和實踐表明,按一定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對應的設計降雨量進行設計的源頭減排設施,可高效收集初期降雨徑流中懸浮物(SS)總量的80%。在此基礎上,若設施的懸浮物(SS)去除能力達到85%~90%,則對于新建項目,當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我國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分區圖(本標準圖4.0.1)”所在區域規定的下限值時,至少可控制全部不透水下墊面上產生的占全年70%的懸浮物(SS)總量;對于改擴建項目,控制至少60%的不透水下墊面面積,并根據項目條件最大限度提高年徑流總量控制能力,也可實現不小于 40 % 的年懸浮物 (SS) 總量削減目標 。
5.3 路(lu)面積水控制(zhi)與內澇防(fang)治
5.3.1 灰色設施和綠色設施的銜接應采用設計施工資料查閱與現場檢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
5.3.2 路面積水控制應采用設計施工資料和攝像監測資料查閱的方法進行評價,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查閱設計施工資料,城市重要易澇點的道路邊溝和低洼處排水的設計徑流水深不應大于15cm;
2 應篩選最大1h降雨量不低于現行國家標準《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 50014規定的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標準的降雨,分析該降雨下的攝像監測資料,城市重要易澇點的道路邊溝和低洼處的徑流水深不應大于15cm,且雨后退水時間不應大于30min。
5.3.3 內澇防治應采用攝像監測資料查閱、現場觀測與模型模擬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模型應具(ju)有下(xia)墊面(mian)(mian)產匯流(liu)(liu)、管道匯流(liu)(liu)、地面(mian)(mian)漫(man)流(liu)(liu)、河(he)湖(hu)水系(xi)等模擬功能;
2 模(mo)型建模(mo)應(ying)具有管(guan)網拓撲與管(guan)渠缺陷(xian)、下墊(dian)面、地形、以(yi)及重要易(yi)澇(lao)點積水監測數據和內澇(lao)防治設計重現期下的最小時(shi)(shi)間段為(wei)(wei)5min總(zong)歷時(shi)(shi)為(wei)(wei)1440min的設計雨(yu)型數據;
3 模型參數的率定與驗證,應選擇至少1個典型的排水分區,在重要易澇點設置攝像等監測設備,在市政管網末端排放口及上游關鍵節點處設置流量計,與分區內的監測項目同步進行連續自動監測,獲取至少1年的重要易澇點積水范圍、積水深度、退水時間攝像監測資料分析數據,及市政管網排放口“時間流量”或泵站前池“時間-水位”序列監測數據;應各篩選至少2場最大1h降雨量不低于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標準的降雨下的監測數據分別進行模型參數率定和驗證;模型參數率定與驗證的納什(Nash-Sutcliffe)效率系數不得小于0.5;
4 模擬分析對應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標準的設計暴雨下的地面積水范圍、積水深度和退水時間,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 50014與《城鎮內澇防治技術規范》GB 51222的規定;
5 查(cha)閱至少近1年的(de)實際暴(bao)雨下的(de)攝像監(jian)測資料,當實際暴(bao)雨的(de)最大1h降雨量(liang)不(bu)低于內(nei)澇(lao)防治設(she)計(ji)重現期標準時(shi),分析重要易(yi)澇(lao)點的(de)積水(shui)范圍(wei)、積水(shui)深度、退水(shui)時(shi)間(jian),應符合現行國(guo)家標準《室外排水(shui)設(she)計(ji)規(gui)范》GB 50014與(yu)《城鎮(zhen)內(nei)澇(lao)防治技術規(gui)范》GB 51222的(de)規(gui)定。
條文說明(ming)
5.3.2 城市重要(yao)易(yi)澇(lao)點(dian)位置見《住房城鄉建設部(bu)關于公布2018年全(quan)國城市排水防澇(lao)安全(quan)和重要(yao)易(yi)澇(lao)點(dian)整(zheng)治(zhi)責任(ren)人(ren)名單(dan)的通知》(建城函(han)[2018]40號),此外,各城市應通過(guo)現場調研和模(mo)型模(mo)擬相結(jie)合的方(fang)法(fa)動(dong)態確定新增易(yi)澇(lao)點(dian)。
美國多個城市的(de)(de)排水(shui)(shui)設計手冊(ce)對(dui)道路(lu)積(ji)(ji)水(shui)(shui)深(shen)度及允許(xu)淹沒的(de)(de)路(lu)幅(fu)寬度均有設計要(yao)求(qiu),例(li)如,丹佛市要(yao)求(qiu)在雨水(shui)(shui)管渠(qu)設計重(zhong)(zhong)現期(qi)對(dui)應的(de)(de)設計暴雨下,城市主干道邊(bian)溝(gou)積(ji)(ji)水(shui)(shui)深(shen)度不超過15cm,保證道路(lu)雙(shuang)向各有一條(tiao)車道不積(ji)(ji)水(shui)(shui),且(qie)道路(lu)雙(shuang)向最大允許(xu)淹沒的(de)(de)路(lu)幅(fu)寬度均不超過兩(liang)條(tiao)車道。參(can)照美國丹佛等城市的(de)(de)設計要(yao)求(qiu),本標(biao)準提出重(zhong)(zhong)要(yao)易(yi)(yi)澇(lao)點(dian)的(de)(de)道路(lu)邊(bian)溝(gou)及低洼(wa)處的(de)(de)排水(shui)(shui)設計中,用于水(shui)(shui)力計算的(de)(de)設計徑流水(shui)(shui)深(shen)或(huo)水(shui)(shui)頭不大于15cm,并據(ju)此對(dui)實際暴雨下重(zhong)(zhong)要(yao)易(yi)(yi)澇(lao)點(dian)的(de)(de)積(ji)(ji)水(shui)(shui)情況進行評(ping)價。
5.3.3 監測(ce)項(xiang)目(mu)根據本標準(zhun)第(di)3.0.5條確定(ding)。
5.4 城市水體環境質(zhi)量
5.4.1 灰色設施(shi)和(he)綠色設施(shi)的銜接應采用設計施(shi)工資料查(cha)閱與現場檢查(cha)相(xiang)結合的方(fang)法進行評價。
5.4.2 旱(han)天污(wu)水(shui)、廢水(shui)直排(pai)控制應采用現場檢查的方法進行評價,市政管網排(pai)放(fang)口(kou)旱(han)天應無(wu)污(wu)水(shui)、廢水(shui)直排(pai)現象。
5.4.3 雨天分流制雨污混接污染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應采用資料查閱、監測、模型模擬與現場檢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查閱項目設計施工資料并現場檢查溢流污染控制措施實施情況;
2 應監測溢流污染處理設施的懸浮物(SS)排放濃度,且每次出水取樣應至少1次;
3 年溢流體積控制率應采用模型模擬或實測的方法進行評價,模型應具有下墊面產匯流、管道匯流、源頭減排設施等模擬功能,模型建模應具有源頭減排設施參數、管網拓撲與管渠缺陷、截流干管和污水處理廠運行工況、下墊面、地形,以及至少近10年的步長為1min或5min或1h的連續降雨監測數據;采用實測的方法進行評價時,應至少具有近10年的各溢流排放口“時間-流量”序列監測數據;
4 模型參數率定與驗證應按本標準第5.1.5條的規定進行,應各篩選至少2場最大1h降雨量接近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標準的降雨下的溢流排放口“時間流量”序列監測數據分別進行模型參數率定和驗證。應模擬或根據實測數據計算混接改造、截流、調蓄、處理等措施實施前后各溢流排放口至少近10年每年的溢流體積。
5.4.4 水體黑臭及水質監測評價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水質評價(jia)指標的(de)檢測方法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zhun)《城鎮污(wu)水水質標準(zhun)檢驗方法》CJ/T 51的(de)規定。
2 應(ying)(ying)(ying)沿水(shui)體每200m~600m間距(ju)設置(zhi)監(jian)測(ce)(ce)點(dian),存在(zai)上(shang)游(you)(you)來水(shui)的(de)(de)河流水(shui)系,應(ying)(ying)(ying)在(zai)上(shang)游(you)(you)和下游(you)(you)斷面(mian)設置(zhi)監(jian)測(ce)(ce)點(dian),且每個水(shui)體的(de)(de)監(jian)測(ce)(ce)點(dian)不應(ying)(ying)(ying)少于3個。采樣點(dian)應(ying)(ying)(ying)設置(zhi)于水(shui)面(mian)下0.5m處(chu),當(dang)水(shui)深不足0.5m時,應(ying)(ying)(ying)設置(zhi)在(zai)水(shui)深的(de)(de)1/2處(chu)。
3 每(mei)1周~2周取樣應至少1次,且降(jiang)雨(yu)量等級(ji)不低于中雨(yu)的降(jiang)雨(yu)結束(shu)后1d內應至少取樣1次,連續測(ce)定1年;或在枯水(shui)期(qi)、豐水(shui)期(qi)應各至少連續監測(ce)40d,每(mei)天取樣1次。
4 各監測點、各水質(zhi)指(zhi)標的(de)月平(ping)均值應符(fu)合本標準表4.0.1中對應指(zhi)標的(de)規定。
條文說明
5.4.4 城市水(shui)體(ti)環境質(zhi)量監(jian)測斷面、監(jian)測點、采樣(yang)(yang)點等(deng)參照現行行業(ye)標準(zhun)《地表水(shui)和污(wu)水(shui)監(jian)測技術規(gui)范》HJ/T 91、《水(shui)質(zhi) 采樣(yang)(yang)方案設(she)計技術規(gui)定(ding)》HJ 495的(de)相應規(gui)定(ding)。降(jiang)雨(yu)量等(deng)級(ji)根(gen)據現行國家(jia)標準(zhun)《降(jiang)雨(yu)量等(deng)級(ji)》GB/T 28592確(que)定(ding)。
5.5 自然生(sheng)(sheng)態格局(ju)管控與水體生(sheng)(sheng)態性岸線(xian)保護
5.5.1 自然生態格(ge)局管控(kong)應(ying)(ying)采用資料查閱和現場檢(jian)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xing)評價,并應(ying)(ying)符(fu)合下列規(gui)定(ding):
1 應查閱(yue)城(cheng)市(shi)總體(ti)規(gui)劃(hua)與相(xiang)關專項規(gui)劃(hua)、城(cheng)市(shi)藍線綠線保護辦法等制(zhi)度文件,以及城(cheng)市(shi)開發建(jian)設前及現狀的(de)高(gao)分辨率(lv)遙感(gan)影像(xiang)圖(tu);
2 應現(xian)場檢(jian)查(cha)自然山(shan)水格局、天然行洪通道、洪泛區和濕地(di)(di)、林(lin)地(di)(di)、草地(di)(di)等生態敏感區及(ji)藍線(xian)綠線(xian)管控范圍;
3 城市開發建設前后天然水域總面積不宜減少,自然山水格局與自然地形地貌形成的排水分區不得改變,天然行洪通道、洪泛區和濕地等生態敏感區不應被侵占;或應達到相關規劃的管控要求。
5.5.2 水體生態性岸線保護的評價,應查閱新建、改建、擴建城市水體項目的設計施工資料,明確生態性岸線的長度與占比。應現場檢查生態性岸線實施情況。
條文說明
5.5.2 新(xin)建(jian)、改建(jian)、擴建(jian)水體生態(tai)性岸線率為生態(tai)性岸線長(chang)度(du)與除必(bi)要的(de)(de)生產岸線及防洪岸線長(chang)度(du)外(wai)的(de)(de)水體岸線總長(chang)度(du)的(de)(de)比值。
5.6 地下水埋深(shen)變化趨勢
5.6.1 應(ying)(ying)監測(ce)城(cheng)(cheng)市建成區地(di)下(xia)(xia)水(shui)(shui)(潛水(shui)(shui))水(shui)(shui)位(wei)變(bian)化情況(kuang),海綿城(cheng)(cheng)市建設前(qian)的(de)(de)監測(ce)數據(ju)應(ying)(ying)至少為(wei)近5年的(de)(de)地(di)下(xia)(xia)水(shui)(shui)(潛水(shui)(shui))水(shui)(shui)位(wei)、海綿城(cheng)(cheng)市建設后(hou)的(de)(de)監測(ce)數據(ju)應(ying)(ying)至少為(wei)1年的(de)(de)地(di)下(xia)(xia)水(shui)(shui)(潛水(shui)(shui))水(shui)(shui)位(wei)。
5.6.2 地下水(潛(qian)水)水位監(jian)測應(ying)符合(he)現(xian)行國(guo)家標準《地下水監(jian)測工程技術規范》GB/T 51040的規定。
5.6.3 應將海綿城市(shi)建設前建成區(qu)地下水(shui)(潛水(shui))水(shui)位(wei)的年平(ping)均降(jiang)幅Δh
1
與建(jian)(jian)設后建(jian)(jian)成區地下(xia)水(潛水)水位的年平均(jun)降幅
Δh
2
進行比(bi)較,
Δh
2
應小于(yu)
Δh
1
;或(huo)海綿城(cheng)市建設后建成區地下水(潛水)水位應上升。
5.6.4 當海綿城(cheng)市建設后監測資料年(nian)數只有1年(nian)時,獲(huo)取該年(nian)前1年(nian)與該年(nian)地(di)下水(潛(qian)水)水位的差(cha)值Δh
3
,與(yu)
Δh
1
比較,
Δh
3
應(ying)小于
Δh
1
,或海綿城市建設后建成區地下水(潛水)水位應(ying)上升。
5.7 城(cheng)市熱島效應緩解(jie)
5.7.1 應(ying)監測(ce)(ce)城市建(jian)成區(qu)內與周邊郊區(qu)的氣(qi)溫(wen)變化情況,氣(qi)溫(wen)監測(ce)(ce)應(ying)符(fu)合現行國家標(biao)準《地(di)面氣(qi)象觀測(ce)(ce)規范空氣(qi)溫(wen)度(du)和濕度(du)》GB/T 35226的規定。
5.7.2 海綿城市建設前的(de)監測(ce)數(shu)據應(ying)至(zhi)少為近5年的(de)6月~9月日平均氣溫(wen),海綿城市建設后的(de)監測(ce)數(shu)據應(ying)至(zhi)少為1年的(de)6月~9月日平均氣溫(wen)。
5.7.3 應將海(hai)綿城市建設(she)前建成區(qu)與郊區(qu)日平(ping)均氣溫的差值ΔT
1
與建成后建成區(qu)與郊區(qu)日平均氣溫的(de)差值
ΔT
2
進行比(bi)較,
ΔT
2
應小(xiao)于
ΔT
1。
本標準用(yong)詞說明
1 為(wei)便于(yu)在執行(xing)本標準條(tiao)文時區別對待,對要求(qiu)嚴格程(cheng)度(du)不同的用詞說(shuo)明如下:
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yang)做不可的(de):
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
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
正面(mian)詞(ci)采用“應”,反面(mian)詞(ci)采用“不(bu)應”或“不(bu)得(de)”;
3)表(biao)示允許稍有(you)選擇,在條件許可時(shi)首(shou)先應這樣(yang)做(zuo)的:
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
4)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采用“可”。
2 條文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標準執行的寫法為:“應符合……的規定”或“應按……執行”。
引用標準名錄(lu)
1《室外排水(shui)設計規范》GB 50014
2《建筑與小區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 50400
3《地下水監測(ce)工程技術規范(fan)》GB/T 51040
4《城鎮內澇防治技術規(gui)范》GB 51222
5《地面氣(qi)象觀測規范空(kong)氣(qi)溫度和濕度》GB/T 352266《城鎮污水水質標(biao)準檢驗方法(fa)》CJ/T 51
分享(xiang)
微信
新浪微博
QQ
QQ空間
豆瓣網
百度貼吧
新聞
上(shang)一(yi)篇(pian)
基于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系統治水思路
下一篇
可持續概念解析|海綿城市概念及其技術釋義
客服一
熱線電話:
座機電話:
聯系郵箱:
工廠地址:
長春市九臺區卡倫鎮魏家村十社
掃碼訪問手機版
打開抖音掃一掃
首頁
關于我們
主營產品
案例展示
資訊動態
聯系我們
姓名
*
*
郵箱
電話
內容
提交留言
?2024 長(chang)春瑪莎建(jian)材有(you)限公司(si) 版權所(suo)有(you)
技術支持:
電(dian)話咨詢:
QQ咨詢:177488228
微信客服(fu)
掃碼(ma)咨詢(xun)